记录上海与周边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创新融合实践


上海品茶论坛
清晨六点的朱家角放生桥,菜农老陈的电动三轮满载着刚采摘的草莓驶向青浦地铁站。这些带着晨露的果实,两小时后就会出现在静安寺白领的早餐桌上。"现在走地铁冷链专线,比二十年前骑到上海市区还快,"老陈擦着汗说。2024年长三角农产品"朝发午至"网络已覆盖586个品类,运输时效提升40%。

上午十点的昆山杜克大学实验室,上海交大的李教授正与德国专家测试新一代工业机器人。这个横跨沪苏两地的科研团队,已申请27项国际专利。"我们上午在昆山调试,下午就能到张江路演,"李教授指着窗外的高铁站说。数据显示,沪苏两地联合科研项目年增长率达65%,技术交易额突破300亿元。

傍晚时分的淀山湖畔,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正在排练实景版《牡丹亭》。舞台搭建在苏州吴江的黎里古镇,观众席却设在上海青浦的彩虹桥畔。"这是一出戏跨两省的特殊演出,"总导演介绍说。这种"一剧两地"的文化创作模式,已催生长三角文旅融合项目83个,带动消费12.7亿元。

当虹桥枢纽的末班高铁驶向杭州,车厢里坐着通勤的程序员、巡展的艺术家和考察的投资者。这条串联起上海与周边城市的钢铁脉络,正将七百年的江南文脉转化为新时代的发展动能。在这里,省界正在模糊,而文化的厚度与经济的活力却在同步增长。
上海龙凤千花13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