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月份牌美女到独立设计师的百年时尚之旅

上海品茶论坛
在静安区一栋1930年代的老洋房里,96岁的陈阿婆正在整理她的樟木箱。箱子里整齐排列着从1940年代至今的各季时装:真丝旗袍、列宁装、的确良衬衫、蝙蝠袖毛衣..."每件衣服都记得上海女人的样子",陈阿婆抚平一件绣花旗袍的褶皱,"以前永安公司的橱窗小姐要会三门外语,现在的小姑娘更不得了"。
最具时代特色的是"美育基因"的传承。在田子坊的工作室,"90后"设计师林小姐将外婆的旗袍改造成了可日常穿着的现代款式。"我们不是在复古,而是让海派美学活在当下。"她的设计融合了西式剪裁与中式盘扣,月销量突破3000件。数据显示,上海本土设计师品牌中女性创始人占比达68%,这一数字在全球时尚产业名列前茅。
最富社会学价值的是"美的多重表达"。从民国时期女子学堂的"文明新装",到改革开放初期的"街头时装秀",再到如今安福路的文化混搭,上海女性始终在探索美的边界。东华大学研究表明,上海女性年均购买7.2本书籍,这一数据与服装消费呈正相关,印证了"腹有诗书气自华"的城市气质。(全文约3200字,含15位不同年代上海女性的口述历史)
end
爱上海同城419